3月31日,攀枝花市光解水制加氢项目建设启动暨氢能交通供需对接会在西区动力站公交场站举行,标志着我国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主要采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段东平科研团队主导研发的“多面体钛酸锶聚光量子制氢氧电热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制备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该技术及装备不仅有突出的效益优势,还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分布式、灵活性高的环保优势,是中国独有知识产权的高新绿色制氢技术,实验室数据显示氢气纯度达99.8%,氧气纯度达98.6%。”段东平说。项目开工后,段东平研究院将携团队亲自指导安装调试,力争6月30日建成投运、7月31日达产达标。按照既定目标,2026年开始建设万吨级光解水制氢生产线,把攀枝花打造成光解水制氢示范城市。
据介绍,项目可实现年产160吨光解水氢气,副产氧气1280吨,预计制氢成本24元/千克,远期有望降至18元/千克。建成后,将实现技术突破,攻克光能转化效率难题,填补国内规模化光解制氢空白,首期300吨产线将带动万吨级制氢基地建设,3年内形成年产1.2万吨绿氢的产业集群,完全达产后年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相当于新增3.5万亩森林碳汇。
该项目由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牵头,联合北京纳欧氢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世纪联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推动实施。会议当天,东方氢能、国氢科技、亿华通等7家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龙头企业与攀钢集团、钢城集团等市内60余家重点货源、物流企业进行了合作洽谈,推动氢能在我市物流交通领域应用扩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合作,建强氢能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强化项目建设力度,推动东方电气、国家电投、四川能投、正氢科技等氢能项目按时建成并发挥效益,加速构建涵盖氢燃料电池、氢能轻量化装备、“谷电+光伏”制氢、氢冶金、氢储能、氢燃机等领域的产业化矩阵,为氢能发展积蓄强大动能。秉持“建圈强链、企业至上”原则,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加用”及装备制造全链条发展,打造工业副产氢与绿氢并重的供应网络,构建低成本、多元化储运体系,拓展氢能在交通、冶金等多领域示范应用,加速推动制氢储氢加氢装备、氢燃料电池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致力于形成高效协同的一流产业生态体系。